“我的做得最久的兩件事,一件是跳舞,一件是畫畫。過去跳了20年的舞,現(xiàn)在一直堅持畫畫?!?/p>
【資料圖】
從左至右依次為:楊余、楊莉萍、楊鵬
楊莉萍,上上陶工作室兩位創(chuàng)始人楊余和楊鵬的師母。我們從她的敘述中可以感知到她對云南民族文化的熱愛:
我的老家是紅河元陽一個很美的地方,我十幾歲就在紅河州歌舞團跳舞,跳了將近20年。
在此之后,我便同丈夫一起北漂,開始學習畫畫。最開始學的是商品畫,也叫韓畫。這種商品畫基本算不上是創(chuàng)作,大多都是臨摹大師的作品。這些作品,顏色很亮很豐富,一般是西洋畫、油畫,這類彩色的。這些韓畫顏色亮麗,比較適合大眾口味,放在家里做裝飾,裝飾性高。如果它的顏色不亮反而不好銷售。做商品畫是要考慮銷售的一件事情。
在北京的日子讓我對畫畫有了不一樣的感情。2010年8月,我和丈夫一起來到建水,當時我們便被這里的文化氛圍吸引,古城東門的古建筑和石子路,十七孔橋下的清澈的河水和倒映出的天空,很多很多,我們都很喜歡。所以就回到建水,一開始還只是畫畫。
創(chuàng)作是有愿望的,慢慢地,我有了將自己的作品做在陶上的想法,最初并沒有這么合適的環(huán)境、條件和人,現(xiàn)在上上陶楊余、楊鵬兩兄弟把工作室做起來了,我的愿望也就實現(xiàn)了。
在陶上呈現(xiàn)自己的作品,創(chuàng)作中不用顧及銷售的問題,自己發(fā)揮想怎么畫怎么畫,想怎么染色怎么染色,我就比較喜歡。有別于商品畫,我在做建水紫陶的時候才覺得這是創(chuàng)作,就是可以這么隨心所欲。
紅河州這邊少數(shù)民族很多,我自己本身也是彝族。所以在創(chuàng)作選題材時,我也會偏向于這一方面。少數(shù)民族的素材比較豐富,我認為把它做在陶上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。建水紫陶作為實用器物運用的還比較廣泛,它不像畫,與畫實質(zhì)接觸的人不是那么多,做在陶上接受的人多一些。我們把這樣的民族文化做在陶上呈現(xiàn)出來,也相當于把這種民族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,這就是我在陶上做畫的重要的一個點。
有的時候,我也會將一些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,如彩繪、壁掛、敦煌壁畫這類的東西放在紫陶的裝飾上。還有以前寫生觀察到一些名勝古跡的東西、一些色彩鮮艷的花鳥我自己也比較喜歡,也會放在上面,比較多的還是民族題材的創(chuàng)作。
關于陶上的創(chuàng)作,我認為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在里面。創(chuàng)作不是說,自然是什么,我便畫什么,創(chuàng)作是自然和主觀,客觀和主觀結(jié)合起來的東西。而且主觀的比較多一些,腦袋里想做出什么東西自己最清楚。比如說我要這種壁掛的形式,又要編織的手法,還是民族的題材,所以我自己的主觀意識就想把它做成抽象的,這幾個一結(jié)合,就出來了不一樣的效果。
做這樣的花瓶的時候,刻填我是自己在做,因為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樣的效果,刻工處理不到我要的效果??痰谝槐榈牡孜乙恍┘で?,線條刷一下過去,他們做不出來,所以我要自己來做。第二遍配的圖案,我會根據(jù)第一遍的底來思考,所以這個花瓶的刻填我要從頭到尾一個人完成。
云南的少數(shù)民族很多,這樣富有民族特色的器物,對于想了解云南的人而言很有魅力。我們就是利用建水紫陶這個載體,把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。
楊莉萍神獸系列作品
楊莉萍,1957年生于云南。1970年,開始從事舞蹈職業(yè)。1980年至1993年,做藝術(shù)指導和編導工作。1988年進修于云南藝術(shù)學院。1993年到2012年在北京從事繪畫創(chuàng)作,作品曾被新加坡、泰國、香港等地的收藏家收藏。2012年至今,一直在建水從事紫陶研究及創(chuàng)作。其作品由心而發(fā),畫民族、畫山水、畫自我,風格自然、靈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