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)
袁治國,1977年生于建水縣碗窯村,1999年畢業(yè)于云南大學。出生制陶世家,自幼受祖輩父輩影響頗大,對建水紫陶的獨特工藝情有獨鐘,他是袁家第五代從事陶藝的藝人。
說到袁家,不得不提及袁治國的父親袁應德。袁應德大師生于1948年,13歲開始學習制陶,天賦悟性極高,制泥、拉坯、雕刻、填泥、燒制、打磨等各道工藝無不精通,其作品造型古樸老練,既保留了建水紫陶傳統(tǒng)器形的厚重典雅之美,又有流暢通達之感。2003年袁大師從建水縣工藝美術(shù)陶廠退休,從事紫陶業(yè)至今近60年,是建水陶界的領軍人物、中華傳統(tǒng)工藝大師、云南省工藝美術(shù)大師、云南省陶瓷藝術(shù)大師、云南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、建水縣首席技師。
然而,水滴石穿,非一日之功。袁治國記得,1995年他考進了云南大學,每個月生活費需要300,可是父母兩人每月工資加起來也不到400元;1999年,袁治國大學畢業(yè),妹妹也十分爭氣的在同年考進了云南大學,父母又是四年艱難的供給。
這八年里父母親日夜忙碌,除了白天在陶廠工作,晚上還會帶一些粗陶回家繼續(xù)拉坯修坯、刻劃裝飾。按照袁治國所說:“以前都是集體企業(yè),我父母是為了多增加些收入補貼我們上學,硬生生成了第一批把陶帶出廠里,創(chuàng)造出私人作坊的人。”
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袁治國,早早的接受過高等學府的教育,本該更多更好的從業(yè)方向。然而或許是耳濡目染,自小玩泥巴長大,對紫陶有著深厚的感情,又或許是被紫陶深厚的內(nèi)涵吸引,抑或是傳承拯救日益沒落的紫陶文化,不管出于哪種情感,他最終毅然的選擇回到家鄉(xiāng),成為袁家第五代傳承陶藝的手藝人。
關(guān)于制陶,袁治國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“智陶陶智”,他說,必須要用自己智慧來做陶,陶才會做的好,也正是在做陶的過程中陶冶了自己的心智,提升自己的智慧,循環(huán)如此,以穩(wěn)定的圓的形式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