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進入陶茶居,這個整齊雅致的小院,田靜一身素衣,正在用一種古老的工具——慢輪來教徒弟做壺。
這種純手工的操作,使得每一次劃過的線條都具有不可復(fù)制性,指間的紋路與泥土的肌理相融合,使每一把壺都具有了獨特的生命力。
田靜說:“做壺不僅靠熟練,還要考慮顏色、質(zhì)感、內(nèi)容的共同平衡,達到整體的美感。泥土和手的對話是一個奇妙的過程,它會告訴我,它想要成為的模樣?!?/p>
墻上掛著“止語”和“定位”兩個牌子。田靜介紹,“止語”代表著不分心,“定位”代表著尊重。制壺非虔誠不可,非專注不做。教徒弟前要先立好規(guī)矩,讓他們學(xué)好基本功,必須以虔誠專注之心來對待手中的陶土。每完成一道工序,田靜都會將工具擺放整齊,才進行下一項,就像是完成一個有始有終的莊重儀式。也許正是這份真心,賦予了她作品別樣的靈韻。
在田靜的客房,每件陶藝品都是由她親自布置擺放。造型或古樸沉穩(wěn),或端莊秀麗,或豐實飽滿,或苗條挺拔。其中,紫陶壺更是散發(fā)著誘人的藝術(shù)魅力,做工精細,裝飾精到,刻填到位,燒制成熟。她的作品不刻意附庸風(fēng)雅,淳樸而不浮華,正如她我們的感覺,內(nèi)斂兒不張揚。
田靜因陶而學(xué)茶,她說:“了解茶文化,明白茶性后,做出的茶具與茶葉才會契合?!彼愕那逍那迳竦钠斩?,舒緩優(yōu)雅的沖泡,石斛壺在她的手中靈性盡顯,雅趣悠然,壺嘴、壺把、壺蓋搭配的恰到好處,渾然天成,攜韻傳神。
茶器要與茶性相宜,傳統(tǒng)石斛壺的提梁低,是因為喝的茶是以悶泡法來泡的,水溫低,而普洱茶要求水溫高,所以田靜制作了這把高提梁的壺,避免低提梁帶來的燙傷問題。
器兼實用和美感,才能稱得上是好器。拿起細膩溫潤的茶杯,我們能感受到一股柔軟內(nèi)心帶來的暖暖陽光,那杯上的窯變,更是讓人欲罷不能。
窯火不會讓人懂得,它化作的塵埃是怎樣的溫暖,但卻在田記龍窯的壺上,留下抽象、混沌、看似無序卻深度隱喻等可遇而不可求的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