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水陶人李俊,胖乎乎笑呵呵的一個人,卻有個愛好,尋根問底:紫陶是怎么來的又怎么去,他想問個明白,整個清楚,十幾年來,臨安府所轄的三州五縣的歷史遺留物件,他收藏了不少,近年在自己家里,做成了民間展覽館,公益的充當著館主和講解員,不為別的,只為捋清建陶的脈絡(luò),同時也盡點把建水陶推出去的一己之力。
2018年春節(jié),來若閑草堂參觀的外地人,一日間要來六七撥,正在受痛風(fēng)之苦的李俊就忍痛站起來,用建水話,或者建水普通話,認真地指著圖片或?qū)嵨铮v解著紫陶的前世今生。
【資料圖】
錙銖積累
李俊說:“收集,并不是想賣大錢,只是單個(我)從內(nèi)心喜歡,不敢想發(fā)展成為產(chǎn)業(yè),當時袁應(yīng)德,譚知凡的一把壺,也才可以賣到30或40元?!?/p>
李俊還在讀師范美專時,就喜歡去轉(zhuǎn)村子了,和村子里的老人吹牛,專門吹那些陳年舊賬,一些老陶碗,老陶片,吹后得見,老人說,你這個小鬼喜歡,我就幫你留的起,也有的沒有要錢,直接送了。
玩收藏講經(jīng)濟條件,我剛工作時,月工資417.95元,積攢半年,也才兩千元,有時候看見跟臨安府有關(guān)的名家字畫,就把原手上的瓷器,古玩賣掉,追買書畫。
2005年3月,有朋友發(fā)來彩信圖片(無微信時代),沈河清的書法印跡手卷在昆明出現(xiàn)。一問開價5000元。最后沒有談攏,手卷被別人買走了。懊惱啊,李俊幾天都沒有睡著覺。他說:我就覺得,沒有收下先輩的墨寶,造成自己地方?jīng)]有自己地方人留下的真跡,我急。
李俊的藏品
沈河清,何許人也?建水西莊人氏,1887年出生至1936年。職業(yè)生涯中曾任過富滇銀行個舊銀行經(jīng)理;曾任過個碧石鐵路總經(jīng)理。沈河清書畫篆刻皆擅長,無美不臻。傳世陶作多見于煙斗,是繼王永清之后將陶品從實用推向把玩角度的重要代表。
“半年以后,2005年8月,張海飛發(fā)信息給我,說昆明出現(xiàn)一件沈河清書法印跡。我趕緊叫朋友盯著,從我上次見過,此寶貝已幾易其主。價位是喊9000元,我趕緊接住,真正把東西拿在手里,一顆心才放下了。感慨良久,遇著和得到都講緣分?!?/p>
另一次奇緣是畫家劉文銑的畫,劉文銑,字幼江,建水團山上有他的畫。陶斗上多有其山水人物裝飾,2002年時,在建水的石橋上,他的“高士騎驢夜游”圖,有人以1200元的價格在喊賣。李俊當時讀著師范美專二年級,眼睜睜的看著,沒有錢買。2017年9月,在昆明的一家古玩店居然見著,標價7600,李俊價都沒有還就買下來了。相隔15年哪,這些年都夢見過它,如今夢想成真。人哪,心頭難過了睡不著,歡喜了也睡不著。李俊感嘆唏噓的講述他的收藏經(jīng)歷。李俊收過明景泰三年的鐵權(quán)(鐵制秤砣),當時臨安府中央集權(quán),大概度量衡的事情也由府里說了算,這個鐵制作的衡器,現(xiàn)陳列在李俊的玻璃櫥窗內(nèi)。他收過葉子香制作的煙斗和汽鍋,王定一的瓶,向逢春的瓶和汽鍋。這些制陶史上的人物照片,介紹,都可以在李俊的展覽館里一目了然,讓建水人和建水以外的人,都進一步了解建水了解紫陶的許多內(nèi)容。
初入陶門
做著紫陶的歷史梳理和收集,李俊自己也做陶。他牢記著引他入陶門的是一個初中同學(xué),同學(xué)是碗窯村人,在這個窯火燒成的村落里,出生在窯旁邊的人小小的就有做陶意識?!巴瑢W(xué)把我領(lǐng)進老廠,我跟著袁師傅譚師傅學(xué)習(xí),袁應(yīng)德師傅教拉坯,譚知凡師傅教裝飾,笑瞇瞇的譚師傅,畫上幾筆后,就要摻你講為什么,我跟譚師傅學(xué)習(xí)的時間較長一些?!?/p>
雖然入門在做陶了,但是對陶的未來還是覺得茫然。記得2000年初,袁應(yīng)德家修窯,那地方拖拉機都開不上去,材料全靠人抬上去,向進興,向炳成,我們?nèi)椭尥?。吃飯的時候,我們交談過未來的發(fā)展,當時誰心里都沒有譜。現(xiàn)在回頭看,那時候的日子想都不敢想,燒窯后出窯的成品率又低,做好的紫陶,拿籮提著去賣,但賣不了多少錢。
熬過了許多艱難,在低谷中徘徊的建水做陶人,終于走出來了。李俊樂滋滋的給我們看他才出窯的白泥青花杯。泥潤如玉,杯內(nèi)青花斜插,看著心中極舒坦。李俊說起創(chuàng)作這種杯子的來由:“州中外僑辦,要帶一批建陶去澳大利亞,要求此批品茗杯長期使用后不能留茶漬,又要便于看湯色。”白泥杯使用后要立馬清洗,有延誤就有印跡。李俊回顧著整個窯口,元代的青瓷,青花在腦海中縈繞著?!拔曳磸?fù)地實驗?zāi)嗔稀_@個能不能掛釉掛土釉,釉封起來便于聞香,白泥杯底繪上青花,解決了茶漬留痕跡。”我做的白泥青花杯出來后,飄洋去了澳大利亞,據(jù)信息回饋,國外喜歡國內(nèi)的茶友也喜歡。
追求無止境,我從杯子拓展開去,盤、筆筒、香爐,一一地做出來,下一步,我把目光盯住了壺,一把壺,怎樣又兼刻填,又有青花,局部掛釉,兩者兼容。
還在路上
李俊若閑草堂的展覽,從晚清到民國的陶藏品有30多件,書畫百余件,還有老廠(建水縣美術(shù)工藝陶廠)的產(chǎn)品。這是一個小而精的展覽,有前言,后記,實物有說明,圖片配文字。各個時期的典型人物如王定一,向逢春,向福功,鄒榮珍都有介紹。但是李俊不甘于現(xiàn)狀,整理挖掘建陶歷史,他還在路上。他為自己提出來好多問題,嚴格的說,應(yīng)該是課題了。比如,馬幫和建水陶的關(guān)系,有沒有?尋找文字記載和實物資料。民國時期喝普洱茶有沒有用建水紫陶器?宣統(tǒng)年間建水就制作紫陶茶具,現(xiàn)在有那時期的提梁壺、石瓢壺完整的保留件,難道說他們就沒有用紫陶茶具伺茶嗎?還有,希望某一日,在紫陶上發(fā)現(xiàn)過去茶莊的商號等等問題。
一系列的問題是有待時日,拿出精力和探究精神去弄清楚的。
應(yīng)該說,馬幫和建水陶肯定是有關(guān)系的。茶文化專家楊凱的《茶莊茶人茶事》書中記載:比建水向逢春早誕生了大約半個多世紀的石屏的武進士向逢春,因軍功被準予世襲六品武將,他的二兒子向質(zhì)卿乘襲蔭六品銜。向質(zhì)卿于1897年在易武創(chuàng)辦了同興號茶莊,民國初年攜后輩在石屏開設(shè)同順祥茶號,在滇南各地互通有無,貿(mào)易鹽茶。
石屏與建水緊靠一起,石屏人家也使用著建水的陶器,擁有騾馬馱牛各20余批的向家,在來來往往于石屏和易武之間,馬幫不排除捎帶紫陶的可能。(待查尋)民國時期喝普洱茶有沒有用建水紫陶器?在周重林李明的《民國茶范》書中,記載著青花、白瓷、紫砂等茶具。如:許四海送了巴金一只自制仿曼生壺,曼生壺是清代紫砂壺工藝的巔峰之作,許四海是當代的制壺大師,這禮物送的再貼切不過了。汪曾祺的《泡茶館》:西南聯(lián)大旁,這是一家小茶館,只有三張茶桌,而且大小不等,形狀不一的茶具也是比較粗糙的,隨意畫了幾筆藍花的蓋碗。在豐子愷:有生命的煙酒茶篇里這樣記著,1938年以前“豐子愷一家的緣緣堂,冬天,屋子里一天到晚嗮著太陽,炭爐上時聞普洱茶香”。林語堂《茶和交友》記載著,他用一個小泥壺和四個比咖啡杯小一些的茶杯,再將貯茶葉的錫罐安放在茶盤的旁邊。
《民國茶范》的書中,沒有提到建水紫陶,但是大師們的一些茶具可以去查尋。豐子愷家炭爐上時聞普洱茶香,從云南過去的茶,有沒有也帶過去云南的茶器?林語堂家貯茶葉的錫罐。這錫罐是不是我們個舊的大錫,如果是,他那個小泥壺是不是紫陶泥?
聞一多把喝茶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,汪曾祺的許多小說是泡茶館泡出來的。西南聯(lián)大那么多的大師云集昆明,還愛去當年在建水工作的王志全家在昆明老街開的東方書店淘書,那時候,書店里也賣著汽鍋,也有其他陶件的。
楊凱和周重林、李明他們的研究方向是茶,但是也說出了很多的可供查尋紫陶的源流中問題的線索點。一心為建水做些事情的李俊,捋清紫陶春秋,任重道遠,他執(zhí)著的在路上跋涉著。
引用資料:楊凱的《茶人茶莊茶事》
周重林、李明的《民國茶范》與大師喝茶的日子
李俊
工藝美術(shù)師
紅河州工藝美術(shù)行業(yè)協(xié)會藝術(shù)指導(dǎo)委員會專家委員建水縣紫陶協(xié)會專家委員會委員
建水縣政協(xié)特聘藝術(shù)家
建水縣紫陶協(xié)會副會長
少始臨習(xí)書畫,閑時尋訪省、州內(nèi)諸多書畫名家,九八年創(chuàng)辦“草堂”以收藏、鑒賞和研究建水清代、民國名家書畫家作品及建水歷代陶制品為樂事。
其所制陶作追求古樸凝練、習(xí)古融今,在汲古的同時,注重當代審美,數(shù)年制陶當如是觀。